莱克斯·勒昆法案?如何吸引美国顶尖人才
我们必须谈谈人才问题——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。企业界确实存在人才短缺(果真如此吗?),高校也是如此。一些政界人士认为:"既然特朗普正在美国执政,现在正是吸引这些人才到欧洲来的好时机。"我觉得这个想法并非天方夜谭,但仅靠抨击特朗普是无法吸引人才来欧洲的。我们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功课。
1. 是否有数据表明人才愿意来欧洲?
伦敦的泽基研究机构注意到了一些动向。托马斯·赫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:"尽管欧洲的薪资水平不高,但博士人才流动性强,他们寻求新的挑战。"数据显示,人才主要对英国和德国感兴趣。完整访谈将在未来几周的工业人工智能播客中播出。
2. 我们是否具备接纳人工智能人才的能力?
我对德国高校在这方面不抱太大希望。基础设施、资金、办公室、实验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。我很好奇,如果真有重量级人工智能专家决定未来带领团队来德国任教,我们将如何应对?我曾远程观察过一些聘任程序,过程相当漫长。或者我们会出台所谓的"莱克斯·勒昆法案"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3. 或许我们可以首先让优秀的博士人才留在欧洲,因为我们的基础研究非常出色。但由于美国能提供我们难以匹敌的资源、工作岗位、基础设施、实验室和职业发展机会,过去几年许多人才流向了美国。
4. 企业界情况如何?
浏览大型自动化企业的招聘信息时,很少看到能吸引人工智能人才的职位。人们不禁要问: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已经"过时"了吗?私营企业本应是最能吸纳人才并从中受益的,但许多中型企业正在缩短工时,停止招聘,甚至尚未将人工智能提上议程。"到时候我们会直接采购",这种说法屡见不鲜。有趣的是:日前编辑部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年轻毕业生聊到他们的职业规划——这些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博士人才。很多人面临的选择都是需要周一至周五坐班的大型企业。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,这成了一个否决条件。注意:此为个案证据。
我们面临着鸡与蛋的困境——尤其是在研究领域。知名学者能吸引人才,但欧洲如今只剩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师——韦林、加拉马尼、霍赫赖特。人才会创办企业、加入公司进行研发,或自己成为知名学者。要吸引大师级人才需要资源——包括组织、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。那么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?改善基础设施、设立特聘教授席位,或者也许需要企业联合设立基金?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完全推给政府。
本资讯是由“中欧世界展会网”工作人员翻译整理,我们一家汇集全球展会时间地点资讯的服务平台,为客户提供:展位预定,参观服务,设计搭建等服务,欢迎您的来电:400-837-8606 (24小时)接听!